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

怕蟑螂物看

螳螂吃蜘蛛

螳螂

螳螂是一種肉食性之益蟲,其若蟲及成蟲均能捕食害蟲,在自然界中可以捕食多種果樹、林木、蔬菜等之害蟲;具有捕食量大、捕食害蟲時間長、食蟲範圍廣等優點,諸如鱗翅目、直翅目、雙翅目等昆蟲,均為其捕食範圍。螳螂為不完全變態昆蟲,屬於螳螂目(Mantodea)、螳螂科(Mantidae),全世界已知的螳螂一科共400屬,約1800種左右,分為17~32亞科,其分佈甚廣,多數種類分佈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。頭呈三角形,頭部的活動非常靈活,觸角絲狀,咀嚼式口器,前胸甚長,為大型捕食性天敵昆蟲之一,喜歡生活在草叢間或樹枝上。
  螳螂和蜚蠊(俗稱蟑螂)係有近緣關係的親戚,牠們血緣十分相近。為了捕捉草叢間或樹枝上之害蟲,以及躲避天敵(如鳥類、蜥蜴等)之攻擊,牠們的形態和色澤常隨周遭環境而改變,能變化出各式各樣的保護色,或模擬周遭表現出不同的體態,或展露出與生俱來特殊的色彩及斑點,有時更將那強而有力且多刺的前足高舉,緊靠在胸前,兩對後翅拱起,顯出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,來嚇退敵人,當侵犯者靠近時,更採取猛烈的攻擊,一旦無法擊退侵犯者,又能迅速逃離以保性命。

  飼養螳螂可從野外採集牠的卵囊,置於飼養籠內,籠子必須通風,內置一棉球及樹枝,並在籠子的上蓋懸吊一些紗網,供螳螂棲息,以降低相互殘殺,提高存活率,並給水以維持籠內濕度;卵囊呈海綿狀組織,卵囊內卵粒一般約有數百粒,隨螳螂種類不同而異,若蟲由卵囊脊出口孵出,藉身體蠕動慢慢地延著,由第十腹板上一對乳頭狀突起所分泌之絲狀物,倒掛懸垂而下,將外被之胎衣脫去後,便四處自由爬行,動作敏捷,尋找獵物。
  螳螂為肉食性之昆蟲,剛孵出之若蟲,可提供與牠們身體大小相同的食餌,如蚜蟲、果蠅等,若不立即提供食餌,便會互相殘殺,是一群非常兇殘之族群;螳螂經過6至8次脫皮,漸次長大,在脫皮之前食慾下降,且大多在白天脫皮,尤其集中在早晨,若蟲在四齡之前不易分辨雌雄,因此雌雄應分開來飼養,以提高存活率,約七至九齡即羽化為成蟲,羽化時間也大多在白天。雄螳螂須經10天以上才會與雌螳螂交配,若將雄、雌螳螂共處一室,任其交配,失敗率甚高,往往未完成交配行為,雄螳螂的頭部就被雌螳螂啃食(因雄螳螂較小之故),僅有少數能順利交配,交配時間約2至5小時,隨種類不同而異;螳螂在交配過程中,雄螳螂往往容易成為雌螳螂的美食,頭部雖被啃食,但因頭部的中樞神經,有抑制射精作用,若被吃掉後,反而更能刺激射精,因此不影響牠們的交配行為,且雄螳螂之頭部可補充雌螳螂的營養,孕育下一代。為降低雄螳螂的折損率,可利用人工配對方式,令其順利完成交配。
  螳螂一生可交配數次,交配後,約經五至二十天即行產卵,在產卵之前,雌螳螂會選擇適當位置,擺動其腹部分泌出種泡沫狀之黏性膠液,再將卵粒排列於該黏液上,再分泌一層黏液再產一層卵,以一層黏液一層卵粒方式產卵成塊,並以尾毛探測其卵囊之大小,直至將卵產完為止。產卵時間約2至5小時,隨種類不同而異,一生可產卵囊約2至7個,產出之卵囊還空氣逐漸硬化,保護卵粒,以減低天敵之危害

獨角仙的食性

獨角仙的幼蟲以地上腐爛的樹葉及腐質土為食物,不僅食量相當的大,成長速度也非常快,正是因為牠們長得很快,而且白白胖胖的,所以雞最喜歡在草叢中啄食牠們,鄉下人家都呼獨角仙的幼蟲為「雞母蟲」。
 獨角仙的成蟲則是以吸食樹汁和腐果為主要的食物,但有時候更會用觭角挖破樹皮,加速樹汁流出供其吸食吧!

獨角仙的特徵

獨角仙為大型甲蟲,不含觭角雄蟲體長約四到六公分,雌蟲則只有三點五到五公分左右。獨角仙體色呈現紅褐到黑褐色,雄蟲頭部前方長有觭角,用來爭奪食物或對抗情敵,前胸背板中央亦長有小觭角;雌蟲身上則沒有觭角,而且體背也比較沒有光澤。
 獨角仙通常是很愛好合平的,但是如果碰上食物短缺或交尾時,只好和對手大戰一場了。獨角仙打架的方式相當特別,那就是把牠的觭角插到對方的腹部下面,然後再高高舉起,使對手飛出去。資料來源─元堂文化

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

蜻蜓的特徵

蜻蜓的幼期稱為稚蟲,羽化為成蟲時不經蛹期階段,又稱為水蠆(水乞丐)。牠是兇殘貪吃的池塘小惡魔,潛伏在溪池泥底或殘枝敗葉下,靜止不動地等候獵物光臨,然後緩慢潛進到很近的距離,才突然將下唇向獵物彈射出去,只需十分之一秒,獵物就手到擒來。只要到溪邊旁仔細瞧一瞧,就有機會看見牠的蹤影。



棲息環境:溪流環境或溪池泥底或殘枝敗葉下



外形特徵:



體色一般是暗褐色或暗綠色,沒有翅膀,腳和觸角比蜻蜓長一些,眼睛較小,頭部無法自由轉動,腹部具有鰓組織,可以直接從水中吸取氧氣,如果水中溶氧不足,會爬到水面外的枯葉或岩石直接呼吸新鮮的空氣。喜歡捕食小型水生昆蟲及牠們的幼蟲,長大一些可捕食蝌蚪或小魚作為食物。



許多水蠆必須在水中生活長達兩年才會羽化為成蟲,稚蟲成長期間脫皮次數約十到十五次。

蜻蜓

依據化石顯示在兩億五千萬年以前即有展翅70公分的大蜻蜓存在,所以蜻蜓可謂是相當古老的昆蟲。
蜻蜓閩南語叫「田嬰仔」,現存蜻蜓體長多在5公分左右,最大的種類展翅亦寬約18公分,但生活於兩億五千萬年前的蜻蜓,展翅可寬達70公分!此類蜻蜓可能是當時體型最大的昆蟲。
    蜻蜓因為具有強健的胸肌,帶動兩片薄薄、狹長的翅膀,可以在空中高速飛行,且其頭部能夠上、下、左、右轉動,加上具有一對大複眼,視覺非常的敏銳,能夠在空中追擊或攔截一些動作慢的飛翔昆蟲,所以有是空中小飛龍之稱號。
      蜻蜓的三對腳上密生刺毛,因此獵物一旦被抓到就難掙脫魔掌,牠還可以邊飛邊用銳利的口器享受大餐呢。
  蜻蜓的幼期叫水蠆,台語俗稱水乞丐。因為他們口器的下唇部份成面具狀的結構,遇有獵物就向前伸出,宛如沿門托砵的乞丐。
    水蠆是兇殘的池塘小惡魔,常常潛伏水底或水草之間,一發現獵物如水中的小動物小魚或蝌蚪等)時 ,先緩慢潛進到很近的距離,才突然將下唇向獵物彈射出去,只需十分之一秒,獵物就手到擒來。水蠆的發育期通常在1~3年間,約經10~15次,所以就昆蟲而言,蜻蜓的生活史的確頗長。水蠆老熟後,及爬上水生植物或岩石上羽化。

  看過蜻蜓點水嗎?一般,雌蟲在交尾後長把卵粒產在水下或水生植物的莖及葉上。而蜻蜓在交尾後雄蜻蜓仍會用腹部末端的構造夾著雌蜻蜓,保護雌蜻蜓產卵於水域中。